菜鳥爆氣指數 ★★☆☆☆當老鳥交辦你工作時,通常會微笑著對你說:「有困難要說喔。
說明无利弓一族的勢力得到大王的認可,因此鑄了這把鐵刀,作為統治正當性的象徵。文:許雅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最近日本天皇交接,除了新年號「令和」引起熱議,象徵皇位傳承的「三神器」也令人矚目。
國寶大刀由於表面鏽蝕得很厲害,刀鞘也已不存,外觀看起來並不醒目,不太容易想像當初是一件如此重要的權力象徵物。眾人紛紛揣測究竟這二件古代寶貝長什麼模樣,網路上也充斥著三神器的模擬照片。一、日本考古中的「三神器」——劍、鏡與勾玉說到日本,許多人馬上聯想到武士刀,的確,兵器是日本文化非常獨特的一支發展。勾玉在彌生時代便已經出現,除了流行於古墳時代的北九州,也盛行於朝鮮半島三國時期(約300-668)的新羅王國,是兩國高級墓葬中常見的陪葬品。不過,這些勾玉的尺寸都不大,長度不超過十公分,三神器中的「八尺瓊勾玉」竟然有八尺,實在是難以想像。
彌生時代(西元前四世紀至後三世紀中)遺址便出土許多銅劍,這些銅劍從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北九州後,有著十分清晰的發展軌跡:刀刃部位從窄細變得寬平,長度也跟著加長(圖1)。不僅製作精良,數量龐大,而且很早便朝著禮儀化方向發展,成為權力的象徵。作者製作提供稅收世界低的結果,政府總收入當然就世界低。
筆者在前一陣子的臉書文就提過,IMF列出全世界194個國家與經濟體。那麼,要實現郭董的政見,政府需要如同北歐國家一樣的稅收,就像朱立倫說的那樣嗎?完全不用。很多人不清楚的是:台灣的租稅負擔率,比所有的先進國家都低,而且比OECD國家中最低的墨西哥還低上一大截,簡直是極右派倡議者夢寐以求的聖地(如下圖)。政府收入比台灣還少的只有24個國家,大抵是烏干達巴基斯坦等國的水準。
20年前台灣,已經是如歐洲一般的重稅國家嗎?完全不是。這是衡量政府稅收規模的一種方式。
比如說:郭董「國家幫忙養孩子」需要2860億,這會剩下4400多億,我們不但可以讓大學免學費,甚至可以把每個大學生享受的政府資源,提升到與香港新加坡同一水準(以購買力換算)。租稅負擔率下降可不是什麼國際趨勢。我就直接用黃國昌立委的估算好了:每年2860億。文:政治不正確郭台銘在國民黨初選政見會上,提出了「0~6歲兒童,國家幫忙養」的政見,引起不少冷嘲熱諷,這些酸言酸語其實凸顯了台灣政治菁英對國家財政與稅收狀況的無知。
這增加的收入,是實現「國家幫忙養孩子」所需經費的整整兩倍。這個數字的意義是:如果台灣的租稅負擔率能比照OECD國家中的最低標準,也就是墨西哥水準,台灣政府的收入,將可以多出5730億(以2017台灣GDP換算)。剛好相反,隨著政府職能的複雜化,先進國家的稅收規模多半與經濟一同成長,甚至會超過經濟成長幅度。而OECD國家的平均租稅負擔率,在這20年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是微幅增加的。
財政官員其實很清楚這一點當然,在某些情況下,各國也可以直接大膽地開出一張大支票,再努力地達成這項艱辛的減碳目標。
當然法律比目標更需嚴格執行,但納入法律也只是第一步。與此同時,歐盟也表示將往零排放的目標邁進,但沒有設定一個期限,讓許多保護環境主義者失望了。
然而現今的排放量增長情況,尤其是中國,讓人更加擔心減碳行動可能白費了。參與碳中和的國家很多,各有不同的地理環境、資源和政治樣態,例如紐西蘭、愛爾蘭、智利和斐濟。其他如巴西和澳洲等國,在減少碳排放的道路上也在走回頭路。德國、日本和英國已承諾會努力在本世紀中葉達到碳中和的目標。美國華盛頓州州長英斯利(Jay Inslee)在家鄉簽署了一條相關法案後,表示他本次總統大選的競選宣言就是在2045年前達到碳中和,而他的競爭對手,拜登(Joe Biden)、歐洛克(Beto ORourke)、班納特(Michael Bennet)和德拉尼(John Delaney)則表示要在2050年前達標。在特朗普(Donald Trump)上任之前,美國聯邦政府其實曾提議在2050年前減少80%的排放量,這對於達到碳中和的目標是很關鍵的一項舉措,不過特朗普並沒有接受這項提議,反而許多環保法規還變得更寬鬆了。
中國已經取消興建煤電廠的禁令,而印度的化石燃料用量也預期會增加。美國紐約州也通過法案,將在2050年達標。
然而最關鍵的兩個問題還是無解:排放最多污染的國家,例如美國,尚未同意2050年前達碳中和,而多數已同意的國家也沒有具體措施。雖然去(2018)年歐盟地區、日本和其他國家的排放量有所減少,但去年全球排放增長量卻是最高的,主要是因為中、美、印的排放量飆升。
」©2019 Time Inc.版權所有。2018年秋天,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發布的一份關鍵報告警告,要避免氣候變化最糟糕的狀況發生,例如珊瑚礁全數死亡、幾百萬人陷入貧困,我們所能行動的時間所剩無幾,這對氣候運動而言無疑是一道震撼消息。
世界開始關注碳中和,這對於在全球經濟發展同時要減少碳排放的目標是一個重大發展,而科學家認為這有助於避免全球暖化帶來最嚴重的惡果。」難解之題還有這一個:身為三大排放國的美國、中國和印度並不考慮2050年碳中和的提議。這項提醒讓許多國家,包含一些州和城市,開始推動碳中和的行動。同時他們也期望在會議結束後,多數國家可以提出新的氣候變化計畫,這是根據巴黎協議一項要求各國定期加強氣候變化計畫的條款。
好幾年前科學家就已經知道,在本世紀中葉前實現碳中和對於抑制氣候暖化非常重要。」這項目標並非憑空而來。
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參與該報告的科學家列出許多可能抑制暖化的方法,但不論各國選擇哪種方法在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即時行動是關鍵。
新氣候研究所(NewClimate Institute)創辦人尼赫尼(Niklas Höhne)表示:「大膽的計畫是好的,但光說不做沒有用,還需要輔以法律和規範來落實。在大多數情況下,各國需要遵守一系列的規定和法律,以落實這項目標,但這個過程勢必會引起許多爭議,跟當初設下這個目標一樣具爭議性。
即使許多州和城市都在推行減碳行動,但整體的碳排放還是增加了3%。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和中國,雖然有望追上西方國家的發展程度,但是卻沒人期望他們要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即使這三個國家的領導力有限,全球氣候政策專家也希望在九月召開的聯合國秘書長氣候峰會之前,各國還是可以提出新的氣候變化承諾。例如,氣候分析公司於2015年初發布的研究表明,2100年前全球溫室氣體必須達到零排放,否則本世紀結束前全球升溫將超過2°C。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對《時代雜誌》(TIME)表示:「九月會是推動碳中和的關鍵時機,也是動員更多國家重要月份。文:Justin Worland 譯:彭于庭全世界的立法者都在爭論何為打擊氣候變化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有一項提議很快成為共識,也就是在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
對於某些國家,如冰島,碳中和只是一項「目標」,但是對於英國等其他國家,國家領導者希望將這項目標納入法律中,使其具法律約束力美國紐約州也通過法案,將在2050年達標。
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參與碳中和的國家很多,各有不同的地理環境、資源和政治樣態,例如紐西蘭、愛爾蘭、智利和斐濟。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